靠谱企信通服务商

提供短信营销,群发短信软件,短信验证码接入等短信服务

让凉山孩子“卖惨”,别鼓了腰包、坏了良心


发布时间:2021年11月11日上午7:53

让凉山孩子“卖惨”,别鼓了腰包、坏了良心

近日,男子导演发布凉山儿童“卖惨”虚假视频一事,引发舆论强烈愤慨:

10月23日,短视频博主“吕先生凉山行”发布了一则“做梦都想不到,孩子想要化肥”的视频。短短时间,引发网友高度关注。然而,当地走访调查后得到的真相却是该博主为博眼球,进村找到小孩吉克尔布,故意让他站到一处破旧的闲置房前,弄脏小脸,诉说自己悲惨、可怜的生活,并给孩子发放鞋子、衣服、学习用品。实际上,吉克尔布正和奶奶一起居住在集中安置房,并享受着政策补贴。

目前,吕某已被依法传唤,要求其立即删除虚假不实视频,并公开道歉。

让凉山孩子“卖惨”,别鼓了腰包、坏了良心让凉山孩子“卖惨”,别鼓了腰包、坏了良心

吉克尔布一家的真实情况

本以为是一次温暖的爱心接力,结果却是一场收割流量的“卖惨”闹剧。如此反转,让人气愤之余也不禁慨叹:造假“卖惨”式的短视频,还要消耗多少爱心和善意?追逐流量的底线在哪儿?

被制造出来的“悲惨小孩”,吉克尔布不是第一个。今年4月,也是在凉山地区,一个短视频团队为了带货卖苹果,教小女孩演戏“卖惨”,甚至采用滴眼药水、掐孩子等手段,让孩子哭得更真实。此前,还有主播以资助山区孩子上学的名义,贩卖各种“名贵珠宝”,实际上卖的却是玻璃和塑料制品。

这样的“角色扮演”,最先受到伤害的无疑是孩子。未成年人被诱导在镜头前说谎,承受不必要的曝光,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。而且这种利用孩子“卖惨”的行为,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,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和必要的原则。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。不管怎样,正在成长中的孩子,都不该成为摆拍获利的素材和工具。

“装疯卖惨”的背后,是一种畸形的流量生态,一种被假慈善掩盖的“真生意”。近年来,从对拉面哥、九十岁摆摊奶奶的围追堵截,到摆拍捐款又如数收回的伪慈善,从“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”,再到“火锅店老板娘教训醉酒男”,不知从何时起,流量成为了一种价值尺度,可以不同程度地转换为注意力、粉丝量、虚荣心和金钱。不少假视频的背后,甚至有专业的公司和团队在操作,鼓了腰包,坏了良心。

而在直播带货领域,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秀场不演戏,赚钱都费力;带货不流泪,主播难“上位”。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,“卖惨”的主播们,利欲熏心地把悲情故事搞成了“产业链”,产品再好、品牌再硬,似乎都抵不过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悲情故事。人们的爱心、同理心、正义感,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被利用、被消耗。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短视频制作者和拍摄者必须坚守底线原则,既要恪守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原则,更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。根据《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(试行)》规定,直播间运营者、直播营销人员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,不得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,欺骗、误导用户。此外,“卖惨”“演戏”式的带货行为违反广告法有关规定,涉及虚假宣传,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虚假广告罪。

频繁上演的短视频造假、售假事件也在提醒网络平台应“守土尽责”,绝不能因流量效益而“高举轻放”。2019年初,《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》发布,明确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;2020年底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《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》,提出平台要落实管建同步,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。

凉山的发展,需要外界的关注和支持,但靠造假来赚人眼泪、博人同情,带来的只能是“狼来了”的负面效应,削弱公众对凉山的关切。说到底——法律不允许这样的行为,凉山不欢迎这样的博主!

来源:法治日报

  • 文章标签:



短信群发动态

最新问答